2021-04-07
如何开展“木工课程”劳动教育?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来,各地相继进行转发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各学校也纷纷结合当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开展相应的劳动教育课程。
除了种菜、打扫卫生这些简单的劳动之外,还有什么样的“劳动”适合大中小学生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所学校是怎么做的吧!
学生变身“鲁班”
划线、锯割、刨削、锯凿、装配连接、表面处理……
4月2日,在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2008班的学生们纷纷变身“鲁班”,用钢卷尺、台钳、墨斗上了一堂“木工课”。
“希望学生在木作制作中体会木工中蕴含的力学、美学、数学和哲学智慧。”该校校长龚玉刚告诉记者,学校与湖南雨花非遗馆联合打造的“中雅培粹校园木构传承工坊”正式上线后,学生们都非常享受这堂课。
“今天做的是‘倍力桥’。”
2008班学生贺逸龙告诉记者,他的面前摆着直尺、角尺、锯子等工具,还有一段做过标记的木头,“小时候在老家用锯子锯过竹子,是做玩具,当时觉得很好玩,但不会专业操作。现在学校有这门必修课,就可以在课堂上跟着老师做了。”
记者发现,在桌上摆放着“劳动必修课学习手册”,里边记录着这节课的实践任务、所使用的工具、过程,以及老师考核评价和自我评价。
“木工”课堂教学
“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又古老的工艺,要掌握它的技巧和精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8小时的课程设置是为了保证木工课堂的连续性,也给予学生更多的实操时间,让他们沉下心来,感受木工工艺背后所蕴含的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雨花非遗馆的肖洪波老师表示。
据悉,木构传承工坊自3月15日建成投入使用以来,已完成了8个班近400余学生的初课堂教学任务。
目前,学校每周开设木工课四天,初一年级按班序进行上课,每班每次上课时间为8小时,授课内容为传统木工工具的使用以及木质构造作品制作。
“我们要为学生输出更优质的体验课堂,为学生打造更好的体验环境。”长沙市雨花区非遗馆馆长邓运姣表示,本次联合打造木构传承工坊是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上的一次成功探索。
未来,非遗馆也将不断完善传统木工课程体系建设,让木工课程成为劳动教育课程新亮点。
“三品四新”课程体系
记者了解到,自2017年到2020年,学校与湖南雨花非遗馆积极开展“校馆合作”,从单个班级在非遗馆体验非遗项目,到以年级为单位开展非遗特色主题研学活动,再到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引进了湖南雨花非遗馆的“面塑、棕编、陶笛、茶艺、花艺、剪纸”等社团课程进校园。
此外,长沙市中雅培粹学校还积极探索具有中雅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构建了“三品四新”劳动课程教育体系。
即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三品”,包含每周做一次“多品类”的家务劳动,每月购一次“优品质”的家常食材,每期学两道“好品味”的家传美食;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
“四新”,包含每周必修一次校园劳动“新体验”,每季必修一次志愿活动“新服务”,每期必修一次劳动创造“新课程”,每年必修一次劳动研学“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