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学旅行体现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基本特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引导学生从实际 生活中发现问题,注重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课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正是在这些方面,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谋而合”。
(一)研学旅行的主体具有自主性
学生是研学旅行的主体,在研学旅行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性。首先,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策划者。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会自发地生成兴趣,把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核心地位,会基于学校的实际和地区的资源进行自主选择与整合,进而确定活动主题,预设研学内容。其次,学生是研学旅行组织过程中的管理者与承担者。学生会通过充分磋商来确定研学旅行路线的制定、经费的预算、规则与纪律、分工与合作以及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再次,学生是研学旅行过程的亲历者和体验者。当学生踏上研学旅行的征途,穿梭于理想与现实之间,他们会主动地去感觉、去思考,或激扬或沮丧、或觉悟或迷茫、或喜或悲,这种别样的生活与生命的体验能够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塑造自我。
(二)研学旅行的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学旅行超越了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向自然、学生的生活和社会领域延伸与扩大,密切了学生与自然、社会的联系。因而,研学旅行的内容必然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由于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里呈现,即使同一研学内容也会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随着活动的展开,学生会不时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生成新的主题和目标,从而使研学旅行的广度拓宽、深度延伸。在相同的研学旅行中,由于学生个体经验的差异而趋向各自感兴趣的认知场域,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开放的空间。概而言之,研学旅行使学生身处自然与社会之中,不断与自然和社会“沟通”,使他们宽广了胸怀,丰富了见识。
(三)研学旅行的方法具有探究性
自主性较强的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许多探究、解决问题的机会。在确定研学旅行主题时,学生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选题,这就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捕捉来自身边的问题并进行界定、甄别、筛选和整合。学生需要对研学旅行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与评估,以设定较为合理的研学旅行方案。研学旅行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许多问题,可能会是学生不曾预料到的,故需要学生通过探索甚至试误加以解决。同时,无论是通过“温故”而获得的还是通过探索或试误发现的新知,都需要在研学旅行中再次验证。最后,经验证了的新知,再用于解决类似问题,会形成举一反三的体验等等。
(四)研学旅行的取向具有实践性
研学旅行本质上是实践的。在研学旅行中,学生想要探寻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提取先前储备的理性材料,用于理解当下面临的感性材料,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改造并重构自身的知识结构,由此使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可见,研学旅行使得学生有机会在纷繁复杂的背景下重新审视在课堂上学到的理性知识与客观存在的关系,并通过观察、访谈、操作、验证和体悟等方法,检验其真伪,对知识进行再次解读,直至“真知”,从而达到思维与存在的统一。相对于课堂教学,研学旅行则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匡正当前学校课程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偏重课堂讲授、偏重让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弊端,弥补学生经验狭隘、理论脱离实际的缺陷。
二、研学旅行可实现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教学目标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对旅游能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肯定。开展富有成效的研学旅行活动,能实现引导学生“获得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的目标。
以笔者所在区县部分学校为例。在清明节前后,一些学校以班级为单位,由学生组织以“大运河的变迁”为主题的两日研学旅行,实现了如下教学目标。
其一,知识目标。徐州一段的大运河,既是一部自然史,也是一部社会史,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该航段的气候与水文等情况。解读它,不仅能了解其昔日的自然环境、政治与经济等情况,而且能了解当下大运河对徐州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作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深化对生态平衡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提出改善大运河生态环境的合理建议。
其二,能力目标。围绕大运河的过去与现在,学生自主收集和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制定活动方案,不仅发展了学生组织活动的能力,也提升了他们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在进行“大运河环保宣传”活动中,学生提高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和积极服务社会的实践能力。
其三,情感目标。研学旅行增进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感情,也使学生在掌握了有关健康、安全、集体生活规则的同时,获得了公共道德等方面的体验。学生在对运河岸边的农民和渔民的访谈中,尤其在体验农事的过程中品味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增进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激发了热爱大运河、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事实证明,“大运河的变迁”两日考察活动,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丰富和拓展了人生阅历,帮助学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当然,结合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研学旅行,对于实现课程目标更加有利。比如,根据《济南的冬天》《大明湖》《趵突泉》等课程内容设计“游湖登山赏泉,访齐鲁文化”的研学旅行,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课堂知识,还因形式生动活泼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研学旅行突显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的教育价值
研学旅行的教育价值在于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对自我、社会和自然之内在联系的较深刻的认识与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
(一)丰富学习方式
研学旅行让学生从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实践探究等,使以往局限于课堂的教学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这种方式的加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外在的学习方式,而且丰富了其内在的学习方式,特别是思维方式。因为学生在面临研学旅行的实际问题时,不仅需要收集感性材料,而且要迅速将之加工,转化成理性认识,否则就难以理性地解决问题。其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活动必不可少,直至对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并得出结论。
(二)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研学旅行活动让学生自己当家做主,因而使得他们的主体作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发挥。如前所述,研学旅行的路线、主要活动内容、经费筹措与使用、小组的建立、各个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等,都由学生自己决定。其中包含着的自愿、自决、自省与自律等,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了“他主性”与“自主性”的辩证关系,明白了自主不是“为所欲为”,不是“自我中心”,而是在合理范围内的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又有利于他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自主。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