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2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将研学旅行作为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创新形式,正式纳入到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当中。随着《意见》的推进,一些地区、学校先试先行,边试边行,力图将研学旅行的目的与教学、育人目标相连,打通学生原本封闭的教育环境,让学生知行结合,以行促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研学旅行,并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涉及到课程设置、时间安排、路线安排、经费保障、安全保障等因素。只有将这些因素整合到一起,形成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方式,研学旅行才可行、可信。
研学旅行逐步进入学校,渐渐成为学校教育、学生学习的一部分时,乡村学校准备好了吗?
乡村学校与城市学校相比,在很多领域都存在差距,不仅仅是硬件设施、师资配备等方面,还有许多“软实力”问题,而这些可能是继资金、安全、课程后乡村推进学校研学旅行的制约性因素。面对研学旅行,乡村学校要做的绝不是一味的等待,等待成熟的模式,要积极主动的做尝试,走出一条具有乡村特色的研学旅行之路。
首先,化“静”为“动”。研学旅行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是一种新兴的事物,没有现成的案例或方案可以参考,在此种情况下,乡村学校首先要从校长开始,引领老师破除思想上“等、怕、靠、要”的惰性思维,还要破除“光打雷不下雨”的虚假模式。大会小会,逢会必谈学校研学旅行怎么做,说的天花乱坠,到最后却不了了之。破除了思想上的壁障,就要放开手脚参与到研学旅行的具体操作当中,多想办法,多找主意,把工作一点一滴落实下去。
其次,因地制宜。乡村学校的研学旅行不一定非要远行。各地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人文遗产。比如农村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从“认识乡村”,一种劳作的方法,一段民间传说……都可以成为研学旅行的学习内容。
再次,整合力量。研学旅行,在乡村学校现有的条件下难以独立完成,要做好研学旅行必须有家长的支持、社会的帮助、专业的指导。对于这样一件乡村家长闻所未闻的事物,家长们都会关注孩子外出以后的经费支撑、安全、饮食,甚至会担心影响正常的学习。对于家长们的疑问或困惑,乡村学校要做好沟通工作,将活动的意义、目的,制定的方案及一系列细节问题全部向家长讲明,让家长了解清楚政策,清楚学校所做的工作,进而从心理和行动支持工作。除了家长的支持,学校还要尽量和社区、企业、政府等建立连接,以便整合力量,支持学校开展工作。
最后,常抓常新。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运动会,过了就散。要做好计划、做好落实。研学旅行中有学校规定的常规路线,但在走好常规路线的同时也要有所变动,试产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研学旅行对于乡村学校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乡村学校要积极接受,不断创新,赋予研学旅行乡村特色,学校特色,走出一条既符合乡村学校实际又具有时代色彩的乡村学校研学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