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19
武汉二七纪念馆珍藏着一只怀表。怀表由黄铜铸制,重0.085千克,表盘直径4.5厘米、厚1.8厘米,顶端有一个用来系表链的小铜环。表面庄重而疏朗,指针也是黄铜的,只有时针和分针,时间刻度为罗马字母。表盘反面,呈圆形环绕着18个图案,细节虽因磨损模糊,仍可依稀辨认出是一些包括建筑、人物、风景等在内的欧式图案。表盘正反面都有商标图案,显示这块表产于1896年的瑞士。岁月侵蚀,怀表外观难免陈旧、斑驳,但总体保存完好。侧耳细听,你仿佛还能听到它嘀哒嘀哒清晰有力的走动声。
时间倒回到1923年2月4日上午,中共党员、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地区罢工总负责人林祥谦从身上掏出一只怀表,并凝神望着。当怀表指针指向9时,他按照京汉铁路总工会统一部署,在江岸率先下达罢工命令。接到命令的锅炉工黄正兴紧握拉杆,拉响二七大罢工第一声汽笛。
二七大罢工,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推向顶峰,在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和中国工运史上写下光辉一页。
武汉二七纪念馆珍藏的这只怀表,正是林祥谦下达罢工命令时使用的那只怀表。林祥谦1923年2月7日被军阀杀害后,这只怀表一直由他的妻子陈桂贞珍藏。它一路辗转,历经37年风风雨雨,1960年被陈桂贞捐赠给武汉二七纪念馆。历经百年风雨的这只怀表,定格了二七大罢工的关键时刻,也见证了林祥谦与陈桂贞这一对革命伉俪风雨同舟、生死相依的真挚情感。
陈卓,武汉二七纪念馆讲解员,今年25岁。从事讲解工作两年来,她担任江岸区红色足迹寻访团成员,参加“江岸区红色地图”活动,并参与“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领巾小小讲解员带你云游江岸红色场馆”系列拍摄活动。
《青年讲解员眼中的红色记忆》专题报道,由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长江网推出,每期邀请一位红色场馆中的青年讲解员讲述红色场馆中的红色记忆、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红色宝藏。第16期就让我们跟随讲解员陈卓,走进武汉二七纪念馆,通过一块怀表,去感受二七大罢工那段英勇悲壮的历史和林祥谦一家所经历的风雨人生。
这只怀表是怎么来的?目前尚无定论。有说是林祥谦自己的,也有说是党组织发给他的。
林祥谦的长孙林耀武更倾向于前者。在现存于世的唯一一张个人照片中,林祥谦头戴黑色礼帽,身穿黑色衣服,衣领下方露出一截表链,林耀武认为这正是用来挂这块怀表的。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召开成立大会,遭到军警的阻挠和破坏。
1923年2月4日上午,当怀表指针指向9时,作为京汉铁路江岸分工会委员长的林祥谦,按照总工会统一部署,在江岸首先下达罢工命令。锅炉工黄正兴紧握拉杆,用力拉响京汉铁路大罢工第一声汽笛。10时,郑州分工会委员长高斌下达罢工命令。11时,长辛店分工会委员长史文斌下达罢工命令。京汉铁路3万多工人,在短短3个小时内,实现了全线的总同盟大罢工,客、货、军用列车一律停驶,长达1200多公里的京汉铁路顿时瘫痪。
7日,军阀吴佩孚对铁路工人进行血腥镇压。军警将林祥谦逮捕后,绑在江岸车站的电线杆上,一同被绑的还有十多位工友。其实,林祥谦本有另外的选择。组织上建议林祥谦避一避,但被林祥谦拒绝了:这个时候我怎么能走?他选择留下来,和工友们在一起战斗在罢工一线。
陆续赶到的家属们哭喊着冲破军警封锁,陈桂贞怀着6个月的身孕,跌跌撞撞地在人群中搜寻,终于找到自己的丈夫。她看见林祥谦的左肩被军警砍出一道血口,汩汩的鲜血直往外涌。陈桂贞难抑悲痛,喊着“祥谦!祥谦!”林祥谦大声说:“不要管我,快回去吧!”这时军警过来驱赶家属,陈桂贞甚至被军警砸了一枪托。
预感到这可能是丈夫的最后时刻,陈桂贞用尽力气喊:“祥谦,有什么交待的?”林祥谦回答她:“快回家,管育好孩子!”这就是林祥谦同妻子最后的对话。
刽子手逼迫林祥谦下令复工,他坚毅地回答:“头可断,血可流,工不能上!”最终英勇就义,年仅31岁,成为公认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就义的党员。
工友们收敛尸骨时发现,林祥谦的两个肩膀都被砍断,头颈处也只剩下了一层皮。与陈桂贞相熟的工厂姐妹们前来帮忙,用缝麻袋的大针一一缝合,才将林祥谦的头颈、肩膀等处恢复齐整。
那天是腊月二十二,离除夕只有8天,北风呼啸,天下着雪。在刺骨的寒冷里,陈桂贞从林祥谦身上找到那块怀表,并在此后37年的时间里,一直珍藏。
“二七”惨案当天,林祥谦弟弟林元成牺牲于冷枪之下,不久父亲林其庄也受迫害致死,军阀帮凶以“土匪头”这一莫须有的罪名封了陈桂贞的住房。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陈桂贞和女儿被秘密转移到湖北孝感。在那里,陈桂贞生下遗腹子林冠康。虽然党组织会有薪贴下发,陈桂贞仍努力靠劳动养活一家三口,同时继续从事着传送情报等党的地下工作。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白色恐怖弥漫。1928年,依照中共地下党组织安排,陈桂贞携带两个孩子,由以福建同乡会名义出面的专人携助,历经两个多月行程,千里迢迢护送林祥谦父子3人棺椁从水路回归家乡福建闽侯尚干。
又见枕峰山,又见淘江水。13载后还乡,丈夫却已不在。当年,林祥谦和陈桂贞就是端午节在淘江边看划龙舟时相识的。
林祥谦家住福建闽侯尚干,陈桂贞家住福建闽侯七里,两家相聚不远。尚干有一条淘江,江面宽阔,每逢端午节时,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聚集于此观看龙舟竞渡盛况。
1914年,17岁的陈桂贞嫁给林祥谦,第二年随丈夫从福建来到汉口。此后,他们一直住在汉口刘家庙福建街贫民窟中,相依为命生活了8年。林祥谦在陈潭秋等中国共产党人帮助下,在家办夜校、召开会议,陈桂贞全力支持丈夫工作,为工友望风放哨,接待和照顾革命同志。
在林耀武的记忆中,奶奶很干练。陈桂贞与林祥谦一样质朴正直、乐于助人,两人可以说是志同道合。过去不少工人有帮派意识,但夫妻俩帮派意识淡漠,总是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遇到困难的工友。一位湖北籍工友孩子病得厉害,林祥谦和陈桂贞毫不犹豫抱着棉被跑当铺,当来3元钱,帮工友为小孩治病;一位工友家里没米下锅,天天喝粥的林祥谦一家人把家中仅有的粮食送到工友家……
魂归故里,林祥谦父子3人被掩埋于枕峰山下,之后陈桂贞带着两个孩子住在尚干亭上村一间低矮狭窄的老房里,以柔弱之躯扛起生活重担。1929年,年仅12岁的女儿林汉玉因病夭折,又给予陈桂贞沉重一击。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进犯。陈桂贞义无反顾,将儿子托付给娘家人,孤身一人前往汉口寻找党组织,希望抗日救国,完成丈夫未竟的事业。接待的人看着半裹脚的她风尘仆仆赶来的样子不由哽咽,但党组织经过慎重考虑,还是劝说她回去抚养幼子:冠康没有了父亲,没有了姐姐,不能再没有妈妈了。
抗战期间,陈桂贞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但党组织并没有忘记林祥谦和陈桂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共中央就在《人民日报》上不断刊登寻找林祥谦烈士家属的启事,陈桂贞被找到了。
回乡21年,陈桂贞勤勉劳作,养育孩子,善待乡邻,但从不对乡邻谈论自己的丈夫、公公、小叔子,直到这时,家乡父老才知道林祥谦一家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林祥谦牺牲时陈桂贞只有26岁,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时她已是半百妇人。历经国共合作、抗战、国共分裂等各个历史时期,遭遇艰难环境里的丧女之苦,一路颠沛流离、克制隐忍,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楚……不论在怎样的环境里,陈桂贞始终珍藏着林祥谦的这只怀表,决不让它与自己离散。怀表是林祥谦重要的贴身私人物件,睹物思人,对怀表的珍视反映出陈桂贞对林祥谦质朴真挚的情感和不绝如缕的思念。
陈桂贞坚韧不拔负重前行,是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解放后,陈桂贞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受到了周恩来、董必武等亲切接见,并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等合影留念。1960年,63岁的陈桂贞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也正是在这一年,陈桂贞将随自己辗转多地珍藏了几十年的怀表捐赠给武汉二七纪念馆。怀表回到它来时的地方,这只怀表从此被更多人看到,也成为武汉二七纪念馆的镇馆之宝。1995年4月26日,这只怀表由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72年3月7日,在儿子冠康的追悼会上,陈桂贞突发心脏病离世,走完她坎坷曲折充满传奇的一生,享年76岁。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修建了林祥谦烈士陵园,在陈桂贞故去后,后人将陈桂贞和林祥谦合葬在一起。
林祥谦烈士的怀表真实记录了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史实,以及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他们的家人,如何用英勇无畏和坚忍不屈共同守护对美好明天的向往,蕴含独特的内涵,弥足珍贵。
——陈卓